|
隨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超
一塊塊稻田里,稻谷已經收割完畢,露出整齊的稻桿蔸;一袋袋沉甸甸的谷子,整齊地堆放在農戶房前庭院中;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味道……金秋時節(jié),記者走進隨縣殷店鎮(zhèn)小東廟村,感受豐收的喜悅,探訪綠色稻米種植在助力貧困戶脫貧中的作用。
小東廟村位于隨北山區(qū),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傳統(tǒng)的種植養(yǎng)殖業(yè),2014年被評為貧困村。雖然也存在多數(shù)人外出務工、少數(shù)人留守的現(xiàn)象,但村子里的農田卻沒有拋荒,或自己耕種,或流轉給種糧大戶耕種。
“我們村的稻子是純天然綠色種植,煮出來的飯軟糯香甜,只是‘養(yǎng)在深山人未知’,希望媒體朋友幫我們多宣傳宣傳,支持我們的扶貧工作?!币灰娒妫逯Р繒泴m世界就忙不迭地推銷起大米來。山多水甜,空氣新鮮,特殊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氣候條件,使得這里的水稻生長期長達150多天。所出產的稻米質地香軟,口感極好,遠近聞名。
趁著陽光正好,貧困戶張新愛把谷子搬出來曬一曬。從掛在他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,今年的收成不錯。“我今年種了18畝水稻,因為品質好價格稍高,每斤能賣到一塊三角錢。田產加上袋料香菇的收入,鞏固脫貧成果沒問題?!?br />
與張新愛同組的丁江是村里的脫貧先進典型。他家共有6口人,父母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,兩個孩子正在上學,家庭的沉重負擔落在夫妻二人身上。在各方幫助下,他們勤勞肯干,種糧,種香菇,養(yǎng)鱔魚,兩年摘掉“貧困帽”。“我種的田在村里算多的了,有40多畝,規(guī)模大加上品質優(yōu),光水稻這一項純收入就達到2萬多,規(guī)模種稻幫助我擺脫了貧困。真的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包保干部、工作隊的幫助?!被叵朊撠氈?,丁江內心充滿了感激。
采訪中,記者了解到,小東廟村的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基本不打農藥,土壤的肥力主要依靠農家糞,加上無污染的空氣、干凈的水源環(huán)境,產出的大米是地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?!拔覀冞@里插秧要比周邊提前半個月,到七八月份病蟲害高發(fā)時期,我們的水稻已經抽穗了,病蟲對稻子已經沒有什么影響了?!必毨裘饭馊A道出了水稻不打農藥的“秘訣”。他也是村里的種糧大戶,流轉了35畝稻田,在他的精心管理下,畝均產量達到1400斤。
“下一步,村里將在發(fā)展產業(yè)、多種經營的基礎上繼續(xù)引導貧困戶種好綠色稻米,進一步提升品質,力爭叫響品牌,助推貧困戶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。”駐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平滿懷信心地說。
|
|
|